找回密码
 社区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大湾区科创共同体的新征程:粤港澳共享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
2022-6-24 17:24| 发布者: Ms.Li| 查看: 3435| 评论: 0
微富网 新闻资讯 查看内容
摘要 : 尚未经历的世界在门外闪光,而随着我们一步一步地前进,它的边界也不断向后退让。你好,大湾区!你好,大未来!2021年12月,湾区的初冬,和煦的江风,明媚的暖阳。湾区天空湛蓝高远,这是属于科学的科技蓝;中国通往 ...

大湾区科创共同体的新征程:粤港澳共享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


尚未经历的世界在门外闪光,

而随着我们一步一步地前进,

它的边界也不断向后退让。

你好,大湾区!

你好,大未来!

2021年12月,湾区的初冬,和煦的江风,明媚的暖阳。

湾区天空湛蓝高远,这是属于科学的科技蓝;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粉色木棉怒放,这是属于花城冬季最明媚的生机。

粉色的异木棉迎风盛放如彩蝶翩飞,“咚咚咚”的有轨电车从下驶过,百名国内外顶尖院士、科学家,汇聚珠江南岸,他们走过科学家通道,这里瞬间化身科学家殿堂,为大湾区擘画科技未来的星辰大海。

和北京中关村论坛和上海顶尖科学家论坛相比,几天前刚刚结束的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带有浓浓的“湾区味”和“本地味”。即使隐去论坛上跟地域有关的名词,仅从“争取1+1+1远远大于3”、“财政科研资金过河” 等论坛嘉宾们的观点出发,也不难判断他们讨论的对象是大湾区。

大湾区科创共同体的新征程:粤港澳共享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作为国内更早举办的顶级科学盛会,北京中关村论坛和上海顶尖科学家论坛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国际化是北京中关村论坛的一大特点。在今年最新一届的中关村论坛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欧洲专利局、盖茨基金会以及《自然》《科学》期刊都通过发表致辞和合作举办平行论坛的方式参与其中。每次在论坛上发布的尖端技术和权威科研报告也让它的功能更加丰富和多元。

上海顶尖科学论坛的特点是高规格和年轻化。它是国内诺贝尔奖科学家参与人数最多的科技盛会,最新一届论坛上共有68位诺贝尔奖得主参会。每一年论坛上的科研青少年和诺奖得主对话环节也富有启发意义。

而作为国内第三个同类型的高级别科学盛会,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很好地展示了大湾区在科技研发方面“两个融合”的独家特质:粤港澳融合、科技和产业融合。

这一特质也使得它不仅可以发挥出和京沪两大论坛不一样的战略功能,也能和两者一起共同支撑起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

共享

“粤港澳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想象空间

“粤港澳协同创新共同体”成为本次大湾区科学论坛上的热门词汇,多位嘉宾在发言中都直接或者间接提到了它的含义:把三地各自的科研教育和产业优势汇聚在一起,让它们发生化学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在论坛上介绍的一个最新案例也很好地展示了协同创新共同体蕴含的巨大能量。

在今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香港运动员李慧诗在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中夺得一枚铜牌,这背后有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的贡献——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天航空工程学系教授张欣帮助改进了运动员的骑行姿态和运动服装,所用的计算仪器正是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

大湾区科创共同体的新征程:粤港澳共享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


图为中国香港运动员李慧诗。

香港的科研团队加广州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再加上香港的优秀运动员,这一组合最后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荣誉,在他们身后还有香港8所高校、超过200个科研团队正在使用“天河二号”。而在科研资金方面,过去两年内地已批出超过4.4亿元人民币给香港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研发项目或建立实验室,当中接近一半来自广东。

科研资源在三地之间的自由流动也让粤港澳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前景变得极具想象空间。

珠三角的产业体系完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国第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香港的法律、金融等服务发达,又拥有一批高水平大学,基础研究能力强;澳门是联系葡语国家的重要纽带,在中药研发等领域具有特色优势。

三地各有比较优势又协同互补的格局已经让“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2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第二,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在本次论坛上许多嘉宾都从微观层面展示了大湾区协同创新背后的巨大潜力。

今年4月,一家国内的初创商业公司起源太空研发的NEO-01航天器搭载长征六号火箭成功发射。这台航天器不仅具备清除地球周围太空垃圾的能力,更能瞄准了在未来对太空小行星进行采矿的宏伟目标。

大湾区科创共同体的新征程:粤港澳共享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


图为起源太空公司官方网站上展示的NEO-01太空采矿机器人从太空中拍摄的图像

这家公司的总部在深圳,他的创始人、天文学家苏萌则是香港大学空间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在本次大湾区论坛上苏萌也透露了公司正在和粤港澳三地的科研单位紧密合作,争取早日实现对第一个小行星进行资源开采,让人类能够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太空矿产资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述汤也在论坛上讲述了自己的期望:今年他牵头成立的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MIMSE)已经从海内外引进了15位人才,未来计划在澳门做人才培养和前沿研究,在横琴进行成果转化,弥补广东显示器产业在高分辨、微显示领域的缺口。

探索

如何让科研离市场更近一点

“把科研放在离市场更近的地方,真正实现‘研究赋能市场、市场反哺科研’的正向循环和利益共享的创新链条。”在本次论坛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这样总结大湾区科研和市场之间的理想关系,而纵观其他嘉宾的发言,跟他意见一致的并不在少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加拿大两院院士朱世平就用一个他熟悉的专业领域里的现象说明科研和市场融合的迫切性。

目前国内在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领域的科研能力很强,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具体的生产工艺,科研人员更习惯于把研究配方做出来,但如何把配方用具体的生产工艺做成现实的产品却不受重视,这种脱节也使得目前国内高端化工产品的自主率较低,大部分都需要对外进口。

腾讯杰出科学家、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对此给出的建议是多培养一批产业科学家。

在他看来,产业科学家在技术层面有扎实的学术背景和理论基础,在管理层面也了解企业如何经营运作,能够跟企业家进行对话,而在商业上更懂得如何以技术促进产品改进并且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具备这些特质的产业科学家才适合充当科研和产业之间的连接器。

令人欣慰的是,参加本届大湾区科学论坛的部分院士已经表态将朝着这一目标多走进几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告诉媒体,目前国内的纳米科技基础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关键在于如何让成果“从纸上走到地上”,而有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加持和高水平研发人员和科学家的加入,未来这里的纳米科技产业发展将会迎来更大的提升。

一些新兴的教育研究机构也在围绕这一目标思考如何培育新兴的研发创新人才。

位于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校长倪明选就在论坛上透露,正在筹备的学校教学架构将大胆采用跟传统教育模式不一样的办学理念,不设置传统意义的“学院”,只有“枢纽”——前者的架构设置会影响跨学院的合作,比如研究计算机的老师在生物领域发表的文章不会被纳入考核指标中,而后者则更鼓励跨学科的创新。

大湾区科创共同体的新征程:粤港澳共享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


图为今年刚刚封顶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部分建筑

未来这里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将不鼓励追求标准答案,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也不局限于文章的发表,而会思考它们在未来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

“我们希望让不同领域的人通过"枢纽”聚集在一起讨论和合作,最后再将科研创意发散出去”。

前有院士的开拓后有新兴人才的培养,这种跨年代的科研人才互相接力的趋势足以成为本次大湾区科学论坛的积极收获之一,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下,粤港澳大湾区距离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目标也将更近。

未来

描绘湾区科技南海梦,奔向“科技达沃斯”

在当前全球碳中和碳达峰开启的绿色能源革命的趋势下,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发挥作用?本次论坛上多名院士也共同指向同一片蔚蓝——南海。

背靠南海始终是大湾区最大的地缘战略价值之一,而这里的顶级科学家对此也一早有预备。

2017年5月中旬,在距离广东陆地300多公里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蓝鲸一号”海上钻井平台,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稳定产气,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

大湾区科创共同体的新征程:粤港澳共享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


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

当时国土资源部门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次试采实现了理论、技术和工程的重大创新,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一科研领域的重大进展也引导大湾区对于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研究加大投入。目前深圳已经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同样也瞄准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力争打造全球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南沙也有幸成为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的落户地。

本次论坛也在这一大背景下专门设置了海洋科学分论坛,为大湾区的南海科研提供一个科学交流平台。

在这一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也畅想了关于南海利用的未来。

他表示,海洋是最大的碳汇体,每年能吸收人类释放1/4的二氧化碳,而在当前全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背景更是极大拓展了海洋吸收碳能力的想象空间,目前国家规划2030年实现可燃冰商业化开采,已经在南海北部锁定了两个千亿方级可燃冰藏区,未来大湾区开发海洋能源的前景非常广阔。

除了可燃冰之外,另一种形式的海洋能源开发也在分论坛上被专家谈及。

大湾区科创共同体的新征程:粤港澳共享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


广东阳江海上风电,三峡集团供图。

中科院院士陈十一表示,海上风电对支撑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广东省海岸线长度4000多公里,南海海域风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海上风电产业已经纳入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深水风电对促进广东省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科研人员正在对深水浮式风电装备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未来的科研成果将有望帮助广东开发深水风电资源。

此前,“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表示,联盟应邀与广东省联合发起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旨在把此论坛打造成为“科技达沃斯”,希望能用好广东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国际科学组织,广泛凝聚海内外科学家和创新资源的纽带作用,助力大湾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南海科研加上起源太空的行星探索,这一组合正好构成了本次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星辰和大海。它们不仅展现了本次论坛的意义,也将在未来不断激励大湾区的科研人员继续前进。

大湾区科创共同体的新征程:粤港澳共享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 搜索

联系我们

对话产生契机,讨论收获惊喜, 只为成就无限创举

湖北省 武汉市
汉阳区龙阳大道龙阳大厦A座1419

欢迎来这里一起喝喝茶,
聊聊你的产品。

+86 139 9777 1122
(9:00AM-6:00PM)

代理合作请联系本号码
业务合作请点此处

洽谈合作
admin@vfuw.cn

共享万亿级市场
工作日24小时内回复

加入我们
jiangheng@vfuw.cn

我们欢迎每一个对设计怀
有疯狂激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