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智明

李兆生先生书法 谱文:先天有为堪化物,后天参法任周旋。 先天是指我们人体未离母腹之前,没有受到外界因素和神志意识的影响,与天地自然同步运化的状态。 此阶段在母腹中处于相对平衡的环境下,人的元气未受到外在气候环境(风寒暑湿燥火)的影响,也未受到人的心理思维好恶而形成的物欲妄想(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干扰,处于一个理想的、完全符合人体的发育规律的状态。 人的元气在此状态下不断生长、发育、完善,保持着气血如环无端的周行往复,是整个生命过程中最有活力,生理情况最佳的状态。 而对于人的身体来说,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真元之气藏于肾,所以肾气为先天之气,五行属于水,也称为先天肾水。人的肾气也被称为肾源祖气,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动力,来源于自己的父精母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在先天阶段,是由肾水化育了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也称此过程为“万物水中生”。 后天则是人出生之后,来到了依赖自我努力生存的外界环境。外在的环境气候造就了人体的气血盛衰,这个影响被称之为六因,即风寒暑湿燥火;而受人的思维发展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的生存条件因素的优劣多寡,使我们产生了情志上的欲望好恶,喜欢吃自己爱吃的,住舒适的房屋,玩自己喜欢的玩具,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贪嗔痴的心态越来越习以为常,人也就逐渐因此元气损耗,生老病死成了无法逃避的人生规律。 中医认为,人的先天元气,在后天无法再生,所以走向老病死不可逆转。而中国的道家则认为,通过“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人可以返老还童,所以,无数先贤经过千百年的探索,留下了很多延年益寿的方法,俗称为道法。 《修真图》就是最精深的研究成果,圣真在图上写明了“顺则凡,逆则圣。”的基本原理。“顺则凡”就是说不经过修真内练,就是顺着常人的生命规律发展,终要经历生老病死。而“逆则圣”就是经过修真的修为,达到道家经典《黄庭经》中所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的状态。 人类通过修真,能完善自我,超越常人,可以延年益寿,智慧通达,甚而至于返老还童,即通过修为,再造精神,再造生命。 “先天有为堪化物”,就是通过太极拳内操循经养气修为,补充和充分发挥先天元气的化生作用。太极拳来源于道家修真思想,其机理是依据先天之气的演化规律,完善自己气血循经,恢复到先天的状态。 中医认为,肾气为先天,为水;而人的脾胃则为土,为后天,后天是“万物土中生。”,即人必须后依赖天水谷之养才能生存。我们知道人体需要不断地获取营养,而营养来源于食物,食物必须经过脾胃运化,才能转化为我们生存的营养。赖此脾土运化的水谷精微人的元气才不会耗竭,籍此才能维持生命。 所以,太极拳的锻炼首要开启先天,育化元气,元气周巡,养育后天的脾胃,使得胃气充足。中医讲“得胃气而生,失胃气则死。”,李兆生先生在循经太极拳中提出,太极拳的根本是“宣化肝脾,增进饮食,强健身体,再造精神”。 通过后天肝脾的调理,使得营养充分,人体元气复归饱满,气血循经就能如日月经天,周注往来,温养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组织和细胞。如此坚持操修锻炼,保持自我健康,逐步达到精足气足神旺,这个阶段即是“修墙补屋”——一个有为的自我完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完善我们的后天色身,从内部的五脏六腑,到外在的四肢百骸,真气温养到位,经络气脉畅通。通过太极修为,使人心平气和,精神思想高度统一,进入到“身心如一”、生理和心理状态都达到最佳的,平和完美的理想境界。 如何将后天的行为转化升华,这些方法都已在前人的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法则,太极拳就是其典范。以先后天的转化法则去完善自我,这就是太极拳的后天返先天的理论基础。 在先天元气的推动下,完善后天身体脾胃消化功能;脾胃的消化功能增强,就增加了水谷营养,补充先天肾水使之不竭。产生元气动力源源不绝,保持“经脉畅通,百病不生”元气饱满以图“长生久视”。 “先天有为”和“后天参法”,都是太极拳修为的原则和根本,即“内操炼气,循经合脉。”这个过程,就是先后天达到统一的过程,力求达到称心如意,完美无缺,即“堪化物”和“任周旋”的境地。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由循经太极原创,非授权不得转载,谢谢理解。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