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饥饿营销,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手机行业。
小米和苹果都是玩饥饿营销的高手,千般诱惑,万般勾引就是买不到,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期望得到,不是有句歌词吗?“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一种恰当的营销模式可以造就一个企业或者品牌的成功。
有人要问了,这么好的新奇模式,如果运用到餐饮行业该怎么玩?
上禅君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好模式不是人人会玩的,玩不好就玩赔了。
好了,让上禅君告诉你餐饮业饥饿营销的要点。
首先,如何让消费者感到饿?
不仅让顾客感到肚子饿,心里也是。
人吃东西的六种状态:“撑死了”、“饱了”、“不饿”、“有点饿”、“饥饿”、“饿死了”。如果处于“不饿”或者“撑死了”的状态,那山珍海味也难以让人动容。所以如何让消费者“饿”?也就是如何让消费者有这样的“缺口”?
其一,寻找缺口寻找顾客没法满足的需求,也就是说给顾客雪中送炭。明确顾客群体,再去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服务及菜品等。
例如“太二酸菜鱼”牢牢抓住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其产品定位及宣传文案迎合了新消费群体。“酸菜比鱼好吃,只做全宇宙第二好吃的酸菜鱼,超过四人不接待”的猎奇宣传语荣获一批年轻人青睐。稀奇古怪的标语,不仅让人觉得“很二(饿)”,还给人一种“拽”和“高调”的基调,这正好符合了年轻人的心理需求,产生心理共鸣,获得他们的认可。

其二,制造缺口意思也就是说本来不觉得饿,需要抛砖引玉,欲擒故纵。创造情景或者机会,让消费者感到“饿”。
掌握新一代消费群体—小年轻们的猎奇心及好奇心已经成为餐饮行业营销的重要一环。越是买不到,人们就越要想方设法去得到它。所以欲情故纵的策略,能强化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和逆反心理从而产生“饿”要吃的行动。
例如:奈雪の茶的霸气山竹不仅价格昂贵,还限量发售,每天20杯,中午12:30开始售卖,抓住了顾客“我买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要晒出去让大家知道”的心理,经朋友圈,微博,
抖音等的自觉传播,霸气山竹就变得更加吸引人,当然就引来更多人对这杯新饮品的好奇及购买欲。

如何做饥饿营销?
1、提高购买门槛,神秘稀缺严格意义上而言,限流、限时、限量,才是饥饿营销。所以,限量供应,提前预约定位,排队等位,时不时放出“卖断货”的消息等做法造成的“供不应求”的“假象”,能瞬间催生顾客的“饥饿状态”,从而“先买了再说”,而得到如此稀缺神秘的产品,顾客会迫不及待分享这份成就,且对此念念不忘。提高购买门槛,让“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在此特别强调,排队≠饥饿营销。排队只是饥饿营销的一种方式或者其中一个环节。利用排队做饥饿营销,可激发围观群众的好奇心,借助消费者普遍存在的“跟风”心理,“羊群效应”的产生符合了饥饿营销所需的生意火爆,供不应求的因素。排长队,适合新店新品招揽人气。“排队”现象背后隐含的是众多消费者对服务、口味、价格等诸多方面的肯定和认同,人们会自动为该餐企贴上“已经经过市场检验”的标签。

例如山寨“鲍师傅”雇黄牛排队的新闻曝出,但同样请人来制造“生意火爆”假象的其实又何止这一家店。我们且不论这样的做法正确与否,这样的做法,起码人们记住了这些曾经“红火”的品牌。
2、
注重出品质量,打造爆品。足够高的品质,才能维持足够久的购买欲。饥饿营销的基础在于维系消费者的欲望。若菜品及服务质量不入顾客的法眼,那就无法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流于表面的“生意火爆”,最终只能“火一阵就过气”。
曾经因饥饿营销一度风靡上海的烘焙品牌——彻思叔叔,鼎盛时期最长排队4.5小时,却因自身产品过度单一,没能打造“爆品”,被山寨品牌围剿最终导致衰败。
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无论怎么调整方法,都无法避免市场的衰退。饥饿营销本质上是拉长了整个生命周期。所以,还必须在衰退前,用新的菜品或服务代替。只有不断创新推出爆品,才能让产生粘度。

3、
宣传造势,不断强化饥饿感。欲望激发及引导是饥饿营销的一条主线。要维系顾客的欲望的关键在于持续曝光。不断在消费者面前提醒,通过持续的造势,放大产品及品牌的号召力,集结更多声量,同时也提高餐厅的知名度,引来更多潜在客户。
当消费者看到“大家”整天都在“哄抢”,自然而然对这个品牌有所关注,从而在圈内传播,由此不断强化饥饿感。可通过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造势,提高餐厅知名度,打造餐厅供不应求的现象。最成功造势的餐厅非“雕爷牛腩”莫属,长达半年的所谓“封测”阶段就足够赚足眼球:众多中内外明星及美食达人还有新媒体大咖前来免费试吃,并让他们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或微博,让食客们觉得这家餐厅不一般。

最后上禅君提醒餐饮人们,饥饿营销要“量力而行”,若没有足够的条件和过硬的品质,切勿随便运用饥饿营销,玩不好,反倒会引起消费者的抵触心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顾客对我们的品牌产生一种长期的信任与依赖,并乐意主动为我们传播,以此拥有一批忠诚的客户,才是饥饿营销最终的目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