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千万条,要想取得事业上的辉煌,向自己的目标进发,就必须大胆地多方位地探索、不盲从、不随俗,要对传统思维方式中错误的、陈腐的东西进行舍弃,要以全新的角度,去解决目标所遇到的问题。当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必须克服困难改变自己。很多时候,网络营销推广较多采用正面的、绝对的模式进行创意,这样做很容易形成模式化的特征。比如手机企业进行产品推广,往往采取视频或短信大赛;游戏企业推广新游戏时,就找几个美女拍一些性感图片发到网上给游戏做代言,或者在网上到处赠送点卡、游戏虚拟物品之类来吸引用户。电脑厂商的网络推广就更简单了,它们先做一大堆的产品测评,然后叫嚣着自己的电脑速度多快价格多便宜……但凡每个行业,都有几乎固定的网上推广创意思路和方法,它们所不同的仅仅是内容或活动形式上的微调,这易导致网民对那些重复之后再重复的推广方式产生“审美疲劳”。 在营销创意的构思过程中,我们可能都经历过思维冻结的时候。忽然之间自己的脑子就不管用了,甚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是因为,当我们的大脑太专注于某一事物时,人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受到抑制。此时,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能帮助我们在无效地执着之中摆脱这种迂回,回到充满灵感的创作中的方法。在这里,运用逆向思维方式,确实在某些时候发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 广告诉求的内容万紫千红,弄个缺点诉求干什么?不是自己抹一把黑?真不像话。这是误解或片面认识。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缺点。不完美是缺点,完美了求更完美,原来的完美又成了缺点;不进步是缺点,进步了固步自封又成缺点了…… 通过以下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逆向思维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产生巨大的效果。 2005年,一个叫做“吃垮必胜客”的帖子,曾一度在网上热传。该帖的“出炉”,是针对当时人们普遍对必胜客水果蔬菜沙拉的高价极为不满.而提供了很多种多盛食物的“秘方”。许多人看到后感到非常新奇有趣,跃跃欲试,因为“沙拉塔”的样式和建筑技巧在不断被创新,网民的参与热情和尝试热情不断提高,甚至不少人发了更高明的杰作并在网上炫耀,让自己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其结果可以想象,随着帖子点击率的急速飙升,必胜客的顾客流量迅速增长。 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一次堪称经典的病毒式网络营销典范之作,其背后的黑手不是别人,就是必胜客自己。关于如何堆砌15层沙拉塔的《吃垮必胜客》一文,以帖子、邮件等形式,在网络上如病毒似的疯传,必胜客在幕后是请了专门的发帖公司和推广人,这才让这个帖子,在几乎所有的热点论坛中都引起围观。 人们在堆砌沙拉塔的欢乐中,早已忘记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吃垮必胜客了。堆砌得更高,成为一种新的攀比心理。 这一事件营销的成功,关键在于必胜客对消费者“不满”时机的把握恰到好处。必胜客表面上采取背水一战的方式,不惜自毁形象,在网络上散布“不利于”自己的流言,实际上很准确地拿捏住了穴位和症结。在它自己主导的这样一次“自杀式”营销中,掌握了自毁的主动权,通过帖子,成功煽动起了消费者对必胜客食品价格的仇恨(注意并不是对必胜客的仇恨),同时通过帖子巧妙引导,让消费者对必胜客食品价格的仇恨不至于变成对它的抵制,而是让消费者用实际行动,去必胜客消费,通过有趣的堆砌沙拉塔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而实现“吃垮必胜客”的可能。 结果呢,必胜客非但没有吃垮,反而借助这个32元一份的“只要碗能装,多少不限量”的自助沙拉,成功地赢得了大量的顾客,更为重要的是,它借此成功地趁其在美国市场上的死对头“棒!约翰”在中国市场立足未稳之际,将其红牌罚下。 这类逆向思维的网络营销并没有太多地出现过,其原因很简单,很多传统媒体担心自己掌控不好舆论方向,结果会反噬其身。尤其在中国,由于企业大多采取保守姿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企业更趋向于稳健的宣传方式。 比较典型的就是召回新闻。 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制冷功能没有问题,但外观有划痕。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的观点,这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 虽然在国外一旦产品出现了问题,便立刻召回,但这做法在中国很少。中国企业害怕召回,一旦召回了,就意味着对世人宣告自己的品质有多么不好,哪怕产品再有缺陷,也难见召回。倒是消费者经常砸砸有缺陷的汽车、手机被媒体曝光。 在传统的网络营销推广者看来,这种推广模式也很难掌控住,而正因如此,诸如必胜客这样的逆向营销就成为比较少见的案例,所以很容易直接震撼到消费者的内心弱点,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逆向思维是很正常的,每个人的生命伊始,都是头向下而出来的,因此人类拥有逆向思维也是顺理成章的,从反方向思考,或把问题颠倒过来看一看,往往能导致别有一番洞天的见解,这种事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由于它能出奇制胜,灵活多变,“反其道而思之”,结果是取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