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把成功人士的部分经历编成故事,并以此作为教条,作为自己产品的卖点,获取利益。这种行为最常见的便是成功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延迟满足似乎成为了精英们普遍具备的一种高层品质。经常有人告诉你要学会延迟满足,经常有人拿延迟满足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似乎只有学会延迟满足,你才能摆脱平庸,取得更高的成就。 他们会把延迟满足包装成育儿圣经,同时告诉你,想要成功,就必须学会延迟满足,即时满足,会让你陷入即时娱乐的陷阱,从而成为废人。

但是,延时满足真的好吗? 关于延时满足,这一切都要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说起,在20世纪60年代,沃尔特·米歇尔教授进行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实验,也就是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第一批有32个孩子参加,最大的5岁8个月,最小的只有3岁半。 孩子们可以选择一样食物(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然后被要求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美食面前做出选择: 1. 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去吃掉面前的棉花糖,那么15分钟之后会被额外奖励一块棉花糖。 2. 如果没坚持住吃掉了,那就没有额外的奖励了。 然后米歇尔教授离开,房间内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孩子们面对诱惑的各种真实表现。 时间到了,结果差不多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真的坚持了15分钟,并且得到了额外的奖励。三分之二的孩子吃了棉花糖。

经过多次回访,长达几十年的调查后发现,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并且无论是同学关系还是犯罪率都比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要好很多。
研究者发现:延迟时间较长的人前额叶皮层比较活跃,而延迟时间较短的人腹侧纹状体相对更活跃一些。 于是,沃尔特·米歇尔教授对此次实验做出了结论,他认为那些抵制眼前诱惑,选择等待的孩子有一种能力叫做“延时满足”,而具有延时满足能力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能够抵制住诱惑,能够专心的去做一件事,从而取得成功的概率更高。

那么这个结论真的准确么? 1) 我之前有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过,人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是负责控制人体欲望的区域,也就是说大脑前额叶皮层是否发育良好,才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强大自控力的主要因素。 而当时沃尔特·米歇尔教授他们找来的孩子,最大的也才5岁8个月,0-6岁的孩子,身心尚在发育,4岁之前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善,来自身边的安全感也尚未建立完善,这个时候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反而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丧失。 2) 心理学上普遍认为,孩子的长大环境,是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稳定和安全环境中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和自控力,而经常不被满足被欺骗的孩子,则很难有自控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冲动和本能,也更愿意去享受当下,这也就是人们所谓的“贫穷之人的社会贪婪心理”。 3、) 我们都知道,科学实验讲究严谨,但是人文实验如何严谨?其中存在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家庭条件、生存环境、教育环境等等,这都是不相同的,如果要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未免过于草率。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孩子的童年真的很重要。 长大环境与认知能力才是孩子能否走上正途的关键性因素。 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和孩子的长大环境息息相关。 许多家长强迫孩子学会延时满足,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施压,会影响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会让孩子产生焦虑的情绪,没法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行为。甚至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对世界的信任。 但是又要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制力?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树立自己的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孩子养成追寻目标的愉快,才是高层次的培养方式。 有一个从事幼儿工作的同学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他带了两个班级,每个孩子的行为多多少少能从他父母身上看到点影子,要么父母品行不端算,要么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不会教育孩子,这是很多问题孩童长大环境的主要特点。

回到正题 并不是说全盘否定延时满足,而是说要合理利用延时满足,寻找更合适的激励自己的方式,就好比存钱买房一样,同样的薪水收入,有的人能首付买房,全款买车,有的人却只能够过一天算一天,除了自身的自控力差以外,可能也与他本身没有目标感有关。这和每个人的长大环境是有关系的。 但是成年人是可以自己学会控制情绪与行为的,降低及时行乐的快感,增加目标感,以及增加目标完成时的奖励,或许能够让我们学会享受延时满足的愉快。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