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2022年的小暑是7月7日。
幼儿老师们可以以传统节气小暑为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气“小暑”的相关知识,感受传统节气的魅力。在活动中,老师们可借助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们感知、体验小暑的含义以及风俗习惯。
园园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包含小、中、大班的小暑活动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小暑

小暑的由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节气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小暑习俗

小暑“食新” 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种美食,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吃藕 在民间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藕与“偶”同音,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藕与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
晒书画、衣服 小暑时节,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
小暑游伏 我国好多地方每到小暑时有“游伏”的习俗。在每年夏天农历初伏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扶老携幼,出门游玩,欣赏大自然的山花野草。因为“伏”字和“福”字同音,“游伏”,也就是“游福”,就是“有福”的寓意。
随着小暑节气的到来,各地气温会越来越高,在大量出汗的同时,大家同时也要做好自身的养生管理,保持身体健康。
小暑各班活动方案
小班:晒伏大会

活动目标 1.了解小暑时节有晒伏的习俗。 2.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培养爱分享的品质。
活动准备 提前通知幼儿每人带一两件平时不用的东西来,如看完的画册等。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小暑时节“晒伏”的习俗。 虽然小暑还没到最热的时候,但天气已经开始炎热,经过春雨、梅雨的潮湿,家里往往会弥漫着一股霉味,人们实在受不了家中那股霉味了。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相传龙宫也会在这些日子里晒龙袍。
2.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经过刚刚的介绍,我们知道小暑时节要干什么呀?(晒伏)
—真棒!今天啊我们也要来晒晒伏。老师请大家从家里带来几件平时不用的东西,小朋友们带来了吗?
教师任意请几个小朋友来展示他们带来的东西。
3.晒晒霉味儿 (1)请幼儿将带来的物品摊开放在阳光下晒。
(2)鼓励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物品,说一说它有什么故事,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将物品借给对方。
(3)教师请几位幼儿讲一讲他印象最深的是谁的什么东西,有什么故事。
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到了小暑时节有“晒伏”的习俗,我们也举办了一场小小的“晒伏大会”。这场大会不仅让我们的东西见见阳光,防霉防蛀,还能在大会上分享自己的好东西,也看到了别人的宝贝,是不是收获很多呀?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分享,才能收获更多的愉快。
中班:夏夜蟋蟀鸣

活动目标 1.了解小暑三候之一“蟋蟀居宇。 2.了解关于蟋蟀的知识。 3.对声音的产生有初步了解,锻炼幼儿听觉。
活动准备 蟋蟀叫声的音频、蟋蟀图片,有条件可以准备几只、多种乐器。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小暑三候”的知识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温风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蟋蟀居宇”指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鹰始鸷”指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2.声音导入 (1)教师播放蟋蟀叫声的音频。
(2)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3)一这是蟋蟀的叫声,蟋蟀也叫蛐蛐。那么小朋友们知道每年的什么时候能听到这种声音呀?
(4)一真棒!蟋蟀主要的活动时间是在夏秋两季,在夏日的夜晚常常能听到蟋蟀的鸣叫。平时蟋蟀都是在田野里玩耍的,但是到了小暑时节天气太热了,小蟋蟀要来我们的房檐下避暑了,小朋友们欢迎它!
3.教师个绍蟋蟀的相送知识 (1)教师展示蟋蟀图片或将蟋蟀给小朋友,分组观察。
(2)一小蟋蟀长什么样子呀?(圆筒状、六条腿、后腿强壮、有触角)
(3)一别看蟋蟀个头小,他们的脾气可不小,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所以一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还有以斗蛐蛐为乐的风俗。
(4)一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蟋蟀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呀?它是用嘴发出声音的吗?
一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蟋蟀发声的部位竟然是在翅膀!原来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刀一样的翅膜,在左边的翅膀上,长有硬刺状的翅膜。振动翅膀时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翅膜相互摩擦,产生震动,就可以发出声音啦。
4.声音的来源 (1)一蟋蟀通过摩擦翅膀上的硬刺发出声音,我们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呢?
(2)请幼儿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感受声带震动。
(3)一其实声音都是由震动产生的,老师今天带来了几样乐器,小朋友们来感受一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吧。
(4)在教师看护指导下让幼儿体验乐器,感受发声时的震动,如果把琴弦之类按住,不让他震动,声音也就会小很多。
(5)体验结束后请幼儿全体转身,面朝后方,教师使用不同乐器,如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管弦乐器等请幼儿分辨。
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小暑时节小蟋蟀会到我们的屋檐下避暑,了解了蟋蟀发声的小知识,还体验了几种不同的乐器,小朋友们可以留心身边的声音,都是通过什么发出来的。
大班:小暑赏荷吃莲藕

活动目标 1.了解小暑赏荷花,吃莲藕的习俗。 2.让幼儿认识荷花、荷叶、莲蓬、莲藕,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能自主涂色,培养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荷花、莲藕的图片,有条件可以准备一盆藕片或一节藕,莲子。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小暑知识 小暑时节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开始自清朝咸丰年间,藕一方面与“偶”谐音,有成双双对合合满满的寓意,另外在文人墨客笔下,藕也因出淤泥而不染被赋予了高洁的品行。而从食物体身来说,六、七月份,正是鲜藕上市的时候,而食藕则以七月前期为佳,正是小暑时节。藕也有健脾开胃的作用,适合夏天食用。宋代李流谦写的《食藕》中有:“君看入口处,一片疑嚼雪。”可见古人对藕的喜爱。
2.认识莲 —今天莲藕知道了小朋友们要过小暑,它就来拜访大家了。
教师出示莲藕,请小朋友观察
—小朋友们看莲藕长得是什么样子呀?(一节一节的,外皮看起来脏,里面是白的,有孔)
—真是奇特的长相啊,那有没有小朋友吃过莲藕呢?你喜欢吃吗?是什么味道的?(脆,有点甜))
如果教师准备了藕片可以发给小朋友尝尝。
一在咬断莲藕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有一根一根细丝)
—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有一个成语叫藕断丝连,形容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是不是跟莲藕很像?
一那么小朋友们知道莲藕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它是果实吗?
—不是哦,其实它是茎,是莲的地下茎,每一节中间的须状物就是它的根啦。那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它的花和果实呢?其实你们一定都见过。
教师展示荷花图片,请幼儿观察。
—这是荷花,也就是莲藕的花,如果你在小暑时节去公园转转一定就能看到它们啦,请一位小朋友来描述一下荷花是什么样的?(从水中长出,花朵很大)
一荷花旁的荷叶是什么样的呢?(绿色,圆形的,叶片很大)
—有没有小朋友注意到花瓣中间的是什么呀?它是荷花的果实,也就是莲蓬。莲蓬里一粒一粒的就是莲的种子,叫做莲子,长得是什么样子?(外面有绿色的硬皮,里面是白色的)
一大家吃过莲子吗?它是什么味道的(清甜,或者微苦)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莲的茎叫做?莲的花叫做?莲的叶片叫做?莲的果实叫做?莲的种子叫做?
—小朋友们真棒!莲这种植物一身都是宝,各个部位都是可以食用的,而且有三定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在小暑时这样的炎热天气里,具有清热生津、止血散瘀的功效。
3.动手画一画 (1)—我们来动手给莲涂上颜色吧。
(2)教师分发画纸和彩笔,幼儿自由创作。
(3)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幼儿奖励。

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小暑时节莲藕是种很好的食物,也知道了莲藕是莲的茎,认识了莲这一种植物的花、叶、茎、果、种子,还动手为莲花涂了色。周末的时候不妨去公园里转一转,赏赏莲花,吃吃莲藕,感受夏天的气氛。
诗词儿歌

《小暑六月节》 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小暑》 热风扑面到小暑, 气温升高入三伏。 烦恼抛开心舒畅, 乐得心满意也足。
绘本分享

《好安静的蟋蟀》 文·图/[美]艾瑞·卡尔 译/林良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时它指引人们农耕,现代是人们日常生活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 让小暑节气充满童趣,让遥远的传统民俗变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在愉快的体验中增添了生活经验。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丨Raily 审核丨不写昵称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