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成为老年保健企业讨论的焦点。 大家聚在一起,本来是交流转型方案,可是听到的,都是大家在彼此诉苦。 自己受到监管部门的无辜打压和不公平待遇、被迫关门,甚至有的还“进去”了。让人意外的是,听说还有不堪重压,自杀的!

各种情况无外乎两点,一是自己的生存环境异常艰难;二是国家刻意打击保健行业。 真的是这样么?有比较才有鉴别。
先做个横向的比较,参照的是和保健行业最为相近的餐饮和医疗。当然,这里有三个大前提:一是行业没有高下之分;二是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欢喜和心酸;二是每个行业的得失是平等的。
和保健行业的企业相比,餐饮是刚需的消费。由此很多成功的商家创业的行当都是开餐馆。中国餐饮业的产值高过保健行业一个数量级,这是因为餐饮业的奇数特别庞大大。但是,餐饮行业绝对是个苦营生,作为勤行,餐饮行业的并不是很高利润点更多地在人力成本上。而且餐饮行业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一个地段的拆迁,一个交通枢纽的改造,甚至一家大企业的变革,就可能影响一个餐馆的经营,持续不断的疫情,更是让餐饮行业的业绩断崖式的下滑。所以,餐饮行业没有重量级的大佬巨鳄,干餐饮的商家出名的是其商道,而不是生意。和保健行业比起来,干餐饮要苦很多。

和保健行业比起来,医疗行业有两个巨大的痛点,一是门槛、二是风险。从事医疗行业一定要有资质,这个资质的门槛是开一个卖保健产品的店面无法企及的。这就把很多创业者阻挡在门外,即使你跨过了这个门槛。日子过得如何?莆田系医院的境地就是回答。卖保健产品出现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涉嫌欺诈,而在医疗机构很可能小心翼翼地运营也会出现人命关天的大事,现在很多买保健产品的商家都想方设法往医疗上靠,殊不知行医的风险和压力,要比买保健产品大得多的多。
再来纵向比较一下。很多保健产品的商家一边叫着苦,一边却对这个行业恋恋不舍。同时,在这个行业赚钱发财的人远比倒霉破产的人要多。原因就是这个行业虽然在政策环境和市场评价上面临不少的窘境,但是在产品空间、市场空间、营销空间上具有独特的吸引力。特别是,经营保健产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从业者的创新的热情和分享的愉快,所以,保健行业圈里的人们都在感受和享受着痛并愉快的感觉。
至于行业受到的压力和委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监管部门承担的也是一份职责,这份职责虽然影响力重大约束性很强,但是却也是由具体的人来执行。而是人就有犯错的机会。所以,政府部门对于行业的监管行为可能会有错甚至会出糗。在这一点上,行业对于监管者也应该有容错的心态,不必挨了一下打就不停地哭天喊地。

第二,监管部门处罚企业都是有法可依的。企业对于法规的理解,很可能是不到位的。很多时候,企业以为是正常的营销,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法条。很多时候,被宣传甚至炒作的执法案例当中,企业确实存在着违法的行为。比如,卖正规产品、明码标价的企业被处理,媒体报道案件宣传的点是产品价格高,而监管部门处罚的理由却是说保健产品治病。,媒体传播跑偏、企业受罚不冤。 可见,保健行业的日子过得并不差,从事保健行业的人无需扬眉吐气,但是根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保健行业崇尚的是健康,健康的一个基石就是心理平衡。
保健行业的未来一定不是凄凄惨惨戚戚,而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少些怨气、多些正气,就像一位高僧所言,遇到事情,“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积极踏实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才是企业应有的心态。中国保健行业的长大绝不能建立在出卖苦难、倾诉委屈的基础上。 要顺应时代,关注和理解国家政策。要相信政府。相信健康产业的未来用多么美好的词汇来形容都不过分。只有大健康,才能奔小康。要实事求是,以和谐真诚的心态,对自己对行业对市场。看清营销的本质,再从本质出发,按照商业逻辑推进。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