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同样的有个品牌,配置价格一切都和小米一样。但是没有小米有名。发布之后马上开卖。而且不限量抢购一季度卖了15万台。而小米发布一个月后开始限量抢购,两个月卖了近100万台。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手机商有必要为了不挨骂而不控制库存而放量生产吗?还有预订交钱两周之后发货和交钱两周内收货哪一个更接近期货概念?
小米的期货其实正是成功的关键点小米成功的原因是在时间点控制了成本的库存,这是一种很优秀的创新。降低厂家的风险,提供给顾客更实惠的产品。是不是马上就拿到手机对很多有手机的追求性价比的人来说,并不重要。所以,限量不限量,对顾客来说,有影响,但是影响分流而已。就是说,能等的继续等,不能等的,多花钱买其他的。而小米有足够的魅力和品牌让够多的人等,就足够了。小米以最高的性价比抓住了顾客。(不是指手机性价比,而是小米用较低的代价,挑选了最符合自己经济利益的顾客群体)
听说过珍珠翻倍的故事吗? 如果放开库存,其实根本不是必要的,大量增加成本和库存压力,更主要是风险巨大,也许根本不是顾客最需要的。而小米避免了这样的风险。
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光看炒作,为什么其他牌子炒不起来? 全方位的创新不是谁都能做到,都有钱做到的。小米的护城河很深的。

小米经常被骂只因为过分诚实其实以前小米和其他(几乎)所有国产厂商一样都是网上分批直销(其实魅族,华为,酷派,努比亚都一样,只是后来量产成本下来了就好些)却只有它被骂的最严重,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 每 次 都 公 布 自 己 的 销 量 !!! 正所谓不做就不会死,其实小米这么做本来是想证明自己的产量,不是“期货”。
可每次那么多人去抢,肯定有人抢不到,抢不到还不要紧,看到官网上公布销量和时间,就好像这么多自己抢不到赖自己一样,当然来气,久而久之,那些原本用来证明小米自己清白的数字反而失去了它自身的可靠性,于是就有网上各种“官网上标50万,实则只有5万”,“全都被黄牛抢走了”等传言,使得小米被牢牢地扣上了“期货”的帽子。
相反,很多其他国产厂商虽然也是网上售货,但是从来不标供货量和时间,就大大地“降低”了自己期货的形象,普通消费者很可能只是觉得自己去买的时候没货了,实则没发现其实就是和小米一样的抢购。最好的例子就是魅族(还真不是我黑),mx3刚出时我每次去官网上都说没货,除了淘宝上各种加价现货外别无其他入手渠道!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喷子喷小米,说小米伪造销量,根本没人买,可实际上即使是第三方的数据也显示小米的销量远远领先其他国产厂商,即使把每次抢购的供货量加在一起销量也十分客观。(以为有合约机等,可能回合公布的数据有差别)
所以小米要想根本拜托“期货”的形象,光提高产能还不够,它互联网营销时的的作死方式:销量 和 抢购时间 也要去掉!不过以小米风格,这很难,所以看到这次小米4抢购的改变说明小米已经开始认真反思原来那套营销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小米的期货营销为什么总有独到之处?小米是不是饥饿营销,我想并不是一个需要争论的问题。我想阐述的是小米的饥饿营销的独到之处。在小米之前,我们所见到的饥饿营销,是以产能限制为由,短期少量供应,持续保持舆论关注,达到更大规模宣传的目的。
打个比方。就比如一饭馆。放出话我这的菜又好吃又便宜,或者是极端好吃,还高端大气上档次(乔家大饭店)。然后告诉你今天9点开门,一开门哗啦啦排好长一队,然后老板告诉您,不好意思,菜准备的不够,您们等等,慢慢来。这外面路过的,买菜的,打酱油的,各种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一看,嘿~这么多人排队。再一问,好吃又便宜!那我也排啊!有便宜不占不是傻么?
但是这样的饥饿营销有个问题,就是只能饿一次!刚开始饿一饿有理由,后期想饿找不到借口。我们会发现,“普通饥饿营销”的消费者购买欲是这样的。
然后我们机智聪明的雷总也开一饭馆,也是又好吃又便宜,而且据说还亏本!但我们机智聪明的雷总可有绝招啊!咱玩限量供应!于是乎众多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光听说这家好吃又便宜还赔本赚吆喝。于是本着有便宜不占不是傻么?的基本原则,凭着有热闹必凑的行动纲领,加入了抢购大军。这抢的人一多,(具体多没多到2分钟OVER咱不考证)抢到的必然是少数人。于是抢到的开始到处炫耀这玩意好!值!哥NB!抢到了!没抢到的开始牙痒痒,发誓下次死活得抢到!于是好好的买卖变成了哄抢,其他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一寻思,什么样的东西才会有人抢?那坑定是不要钱的啊!于是准备下次也加入战团。
雷总这么隔三差五来那么几次,充分保持了长期的曝光率和群众抢购热情。于是我们这群Loser惊奇的发现雷总创造的消费热情是这样的!
我斗胆的把雷总的这种模式叫做“循环饥饿营销”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期货这回事。一句说穿,这只是雷总发明出“循环饥饿营销”之后的一个副产品,雷总的本意是持续的舆论关注激发持续的购买热情。只是聪明机智的他发明的这一神奇营销手段实在太神奇。可谓一石二鸟。一边达到了持续热捧的效应,一边小步快跑,跑赢了摩尔定律!然后我们的雷总就成功的把最初只有500RMB/台左右的毛利成功拉近到行业平均利润水平。
什么?您说大公无私赔本赚吆喝?!呵呵!
当然我们用期货来定义雷总的伟大营销策略是不恰当的,期货是前期定价后期不管涨跌照单全收的模式好么!哪有稳赚的期货啊亲?您太小看雷总了!
这时候又有人要说了,雷总那是前期资金不足,只能生产那么几十万台,而且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这样卖也比较安全。
对于这种天真的孩子,我只能说您实在低估了雷总融资的能力了,他这TMD不是营销是TM什么啊?还伪命题,您是有多傻多天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