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销名目繁多:节日营销、周年庆、开业典等,消费者对营销活动的感知很奇妙,活动力度大时他们可能毫无感觉,活动力度一般却可能效应非常,大批顾客趋之若骛。看似差不多的营销,效果却有着云泥之别,这就只能用经济学的道理来解释了。
“会员日半价”营销,1天到店300人
会员日营销,这是很多美业店面必做的事情。北京有家美发、美容、美甲综合店,就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这家店500平米,位置在三里屯。开业之初,就确定每周二为会员日,所有前来理发、美容、美甲的会员,都可以享受半价服务。
在开业前6个月,每周二的会员日,几乎场场爆满,最多的一天,现场来了300位之多,创下了店面的历史纪录。而且,这个阶段店面每个月的营收都是翻番上升。
店面规定享受半价的前提条件是:一必须是会员,不是会员不打折;二是不接受提前预约,需要顾客现场排队等待。
会员半价,新顾客是否被拒之门外?
半价优惠,营收怎么还能翻番了?
不接受预约,让顾客排长队是为何?
“会员日半价”营销的底层逻辑
一天上门300人,持续半年爆满,营收翻番上升,会员日半价的魔力究竟有多大,既能让顾客愉悦,又能让商家乐此不彼?
1.会员日,让会员获得身份认同
会员日,只有会员专享半价优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会员被尊重的内心诉求,让她们获得身份认同感。通过会员日一次次的体验互动,提升店面人气,从而加深了店面与顾客的粘性。
会员日除了维护客户之外,还可以带动店面其他的消费项目,比如向顾客推出新项目,挖掘更多的顾客需求。
2.价格歧视:利润最大化及区分顾客的促销
关注价格的消费者,对半价尤其敏感,不但契合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这种营销策略为商家带来巨大的利润。
店面利润最大化,其实不是单纯追求提升销量,或者单纯提升利润。店面利润最大化,追求的是“消费者剩余”的最小化。(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实际成交价格。)
这就要说到一个经济学概念: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完美价格歧视,也就是对消费者收取最高价格;
第二种: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购买量收取不同价格,多买多送。比如用于店面充值卡,多充多送,或者店面的流量项目,因为走量客单价就定的相对低;
第三种:三级价格歧视,对不同人群收取不同价格。是指按人群分,比如VIP客户、金卡客户的区别。飞机票价格,就是按不同人群区别。
以美业店面举例,同样做面部美容项目。高净值顾客愿意花800元做一次,普通顾客愿意付300元,店面怎么办?如果低于300元价格,店面利润就少之又少。
按照价格歧视的第三个方法,对高净值顾客以低于800元(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的价格卖给她,普通顾客付出一定的时间或机会成本,比如只在特殊节日,才能以低于300元的价格享受到这项服务。
可是,在顾客买单之前,无法判断谁是高净值顾客,谁是普通顾客。
给营销活动设限制,看顾客是否愿意付出时间成本或被限制选择权。以此判断,谁是高净值顾客,谁是普通顾客。
这样,价格歧视不但让店面利润最大化,还可以精准区分顾客类别!
这家美业店就很好的复制了这一思维模型。最大化利用店面相对空闲期,推出周二会员日半价。对于高净值顾客,时间成本是高昂的,当然就不会太关注类似的优惠活动,继续保持自己的消费习惯。
要享受半价服务的会员,则要为之付出时间成本。
排队效应,为品牌安上翅膀
这家店面更绝的一招是,会员日不接受预约,这就带来了现场排队效应,发挥了巨大的营销价值。
在消费市场上,从众效应的消费带动力是巨大的。消费者在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店内的客流作决定——如果一家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消费者第一感知是,这家店面的产品或服务一定很棒。
这种“排队营销”在近两年兴起的新茶饮市场上普遍出现。比如,买一杯喜茶要排队3个小时,人们就会好奇,也就容易萌生买一杯尝尝的想法。
搞会员日活动的门店,由于不接受预约,活动当天必然有大批消费者前来,排队是必然结果。受排队的氛围感染,让新顾客不但没有被拒之门外的感觉,反倒提升了顾客转化率。
设想一下,当一家店的门口排起长队的时候,路过的人是不是都要多看两眼呢,如果路过的人正好有美容需求,是不是就能大大提升随机消费的几率?
其次,源源不断的客流也是一种对员工的激励。虽然忙碌,但是他们觉得工作有前景,收入有保障,自然士气高昴。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