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输入具体的需求和指令,它能产生无数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但现实生活却是没有具体需求和指令的,甚至是没有具体问题和答案的,人工智能还能应付吗?

人更容易变成机器 ··· 关于人工智能的担心,其实就是担心机器有一天会变成像人一样,但好像现在更令人担心的是,高度依赖智能化产品、做着重复性工作的人,会不会更容易变成机器,哈哈。

从接触设计以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我们工作的话题一直没有间断过。

很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从事着设计工作,我们的工作也并没有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其实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就是一种技术,技术的发展是逐渐进化的,不是突然产生的,技术在进化,其实人也在进化,我们会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变化去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人和技术的关系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相交织、互相推动的。

最近看到一篇推文《被喂6.5亿张图片,这AI从菜鸟训成绘画大师!现在这画的简直超神了!》,猛一看确实挺厉害的,好像设计或者插画工作者就要被AI取代,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 ··· 很多媒体会发一些看起来很吓人的观点和文章,把人工智能或者类似的技术附加上一种“降临”感,就像是外星人突然侵入地球,进攻、俘虏人类,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其实并不是这样,技术的发展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同样我们的职业发展也是“渐变”的。

根据技术的改变来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其实是很常见的,如果你在一个行业工作有10年了,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和你最开始所从事的工作还一样吗?在现代社会,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同时现在从事的“设计”工作,可能和十年后从事的“设计”工作已经是天壤之别了,虽然称呼一样,但工作的性质可能已经完全不同了。

人工智能可以做的 ··· 当我们有一些具体的需求时,比如要做一个手册或者书籍排版,在风格、样式、甚至字体和行距都能够准确描述时,像这种情况,计算机能在几分钟之内给出几千个方案。同时当你需要修改调整的时候,输入一个指令,几分钟内又能生成几千张作品。

人工智能处理数据的速度和精度要高于人类,人工智能还能够从数据中学习,通过深度学习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聚类,其中的运算速度是人类无法比拟的,像书籍排版这种工作,可能人工智能就比人类靠谱。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解放人的体力劳动,但并不是完全可以替代人的工作;而是作为人在工作中的一种工具存在,是对脑力和体力的一种补充,借助工具可以降低脑力劳动的不确定性,并能够在降低了不确定性后,快速大量高效的运作。未来设计师不是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而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工具,来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做不到的 ··· 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大量的方案供我们选择,方案出来之后,还是需要人来做抉择,更多的是面临风格、方向和策略的选择,这个选择可能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可能是市场环境,可能是经济成本,也可能是决策者的个人喜好。同时进行选择的过程也是博弈的过程,可能会付出资金和时间的成本。

同时,我们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真的是用在“制作图像”上吗?肯定不是对吧,大部分精力(至少有一半吧)是用在客户沟通、了解需求,市场调研,还要应对客户不断变化的调整意见和情绪变化。这些情况再厉害的机器恐怕也很难应对吧,也就是机器很难拥有人的共情能力和处理事物快速变化的能力。

世界像一个小朋友 ··· 我们遇到的很多客户,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也可能他就是想要一个叫做“那种感觉”的东西,无法清晰准确的描述,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找到问题、找到需求、找到答案。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不愿意去上学的“小朋友”,路上看到玩具店会跑进去看看,遇到小朋友会和他们打闹,会把买文具的钱搞丢,到了吃饭时间忘记回家,不愿意写作业,不想背书,这个“小朋友”思考和行为都是混乱和发散的,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会按照大人的想法去行动。人工智能在围棋比赛中应对李世石可以完胜,但你让他去应付一个这样的“小朋友”注定是要失败的。

人工智能在某一项单项的能力可以非常强大,比如会下象棋的AlphaGo。但在处理复杂现实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其实现在人工智能大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未来会不会进化为“强人工智能”我也不得而知,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只要将世界看做一个不断变化的存在,并且你愿意去适应这种变化,就不会轻易被取代,也没必要杞人忧天。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