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林射灯”创始人林锬为记者讲解本次展览的灯光设计。任斌 摄 
像“灯箱”一样的展览效果。 元卿 摄 有很多观众在参观过本次国展之后,都会留意到有许多展区的照片和以往的观看感觉有些不同,另外还有些观众会认为这次有很多照片会发光,好像是“灯箱”一样。没错,本届国展的确在照片的展览照明方式上下足了功夫,使用了国内先进的“老林射灯”。不过,这款射灯也远不是一盏聚光射灯那么简单,其中暗藏了许多“门道”,今天我们就对“老林射灯”创始人林锬(业内人称“老林”)进行了采访,听他讲讲这次国展的照明设计。 
像“灯箱”一样的展览效果。 元卿 摄 很早就听说过“老林射灯”,摄影圈里的人都知道它的广告语:只照画不照墙专业展灯。说的就是“老林射灯”可以像暗房放大机一样对光线进行调焦,而且射出的灯光是方形的,可以只将方形的照片照亮,同时保持画外的墙壁是相对较暗的,这样就能产生类似于灯箱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这套照明系统的第一个特点,其实更关键的还是要讲到这款射灯的光谱成分。在设计之初,这款射灯就是在尽可能模仿自然界太阳光线的光谱组成,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近似度接近90%,照片在这样的光线照射下,更接近我们人眼对于自然界光色的记忆,因此会看到更加逼真的色彩和更清晰的层次感。 
本次国展共使用了大约500盏“老林射灯”。元卿 摄 另外,具体到这次国展,全部作品充满了整整四层楼,而这其中共有500余幅作品使用了“老林射灯”。据老林说,最初接到国展策展人的邀约时是八月中旬,要从全新的角度更好地呈现本次展览的照明效果,老林欣然接受邀请为本次展览进行灯光设计,并且与策展人密切合作,前后两次专程来到潍坊进行实地勘测、设计照明方案。 本次国展在预算允许范围之内,为了达到最佳的展览效果,将灯光的设计分成了三种情况: 
单张作品单独使用射灯照明。元卿 摄 其一,就是使用最先进的“老林射灯”,每一幅照片单独安排一盏射灯,尽量达到每幅作品最佳的照明效果。这个照明方式,最适合大幅面的单张照片,我们在展览的2层纪实类和4层艺术类单幅展区内,可以看到大量使用了这种射灯。 
整体空间使用散射灯光照明。元卿 摄 其二,会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散射光照明灯,它可以将一面墙大范围照亮,这种方式尤其适合组照作品的展览呈现。观众在许多组照的展区可以看到这种照明的案例。 
综合使用射灯和散射光进行更具个性化的照明设计方案。元卿 摄 
综合使用射灯和散射光进行更具个性化的照明设计方案。任斌 摄 其三,就是将前两种射灯进行组合使用,这也是本次展览做的首次尝试。因为本次展览照片数量巨大,而且同一类别内的单幅和组照会穿插布置,因此照明设计会变得比较复杂。经过老林和策展团队的协商,最终决定针对不同的作品,单独设计最适合的照明方案,由此也就有了我们看到的更具个性化特点的照明设计案例。 
本次国展共使用了约500盏照明灯具,其中大约有300盏是单幅照片射灯,另有200盏是散射光灯具。在整个照明团队和策展团队的努力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最佳的视觉盛宴,如果你有机会去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话,一定要去亲身体验一下这种照明环境下照片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感受。 当然,展览就是遗憾的艺术。最后当记者问到本次展览的灯光设计有什么遗憾的时候,老林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更好的控制射灯轨道的位置。有些照片的相框是带玻璃的,此时就要求射灯必须悬挂于很高的位置,但是受到展览空间层高的限制,射灯无法提高,导致观众在看这些有玻璃的照片时,会看到射灯的光斑,很影响展览效果。希望下次更加努力,做到更好吧! 受访/老林 采访/元卿 图/元卿、任斌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