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篇关于共享电动车在四线城市停运的文章,引起一片哗然,评论区褒贬不一。 我觉得有必要再追加一篇共享电动车背后的故事,来回复评论区的各种声音。 6月25日,吉林市的共享电动车就曾因安全等问题被叫停过,刚恢复运行两天,在7月8日又被叫停。

褒贬不一的评论 很多无车族喜欢共享电动车的方便,尤其是在疫情反复肆虐的城市。所以,我的评论区里很多的声音都是反对车子消失的。 其实,共享单车也好,电动车也好,就算日后又出现其他共享交通工具,其生命的出现,存在和结束都是一样的。 没有成型的安全管理办法,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和良好的骑车人素质教育,共享交通工具的生命周期就不会长。

乱象丛生的共享电动车 (一)安全隐患警钟长鸣,管理规范不健全 共享电动车屡屡被叫停的事件,也同样发生在一线大城市。上海和北京早在2016年共享电动车就出现了,但是2017年被政府多次提醒电动车你改装不规范,上路管理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2015-2016年,上海共享电动车死亡率从60%上升至88%。逆行,未成年人骑车上路,闯红绿灯,乱停车等现象屡禁不止。

频频出现的交通事故 上海市政府为此特别颁布了《上海市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试行)》,不得不加强对投入路面上的300万辆电动车进行管理。 从2017年-2019年,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纷纷出台政策加强本市共享电动车管理,到最后不得不叫停。 共享电动车从大张旗鼓地入市,到最后仓皇而撤,在人民安全问题前面,各地政府选择了叫停。 (二)资本运作,韭菜一茬割一茬 如果按照共享电动车的计量办法,从最开始的押金收取到最后单次使用付费,投入的这些车辆及人工管理费用远远超出消费者的使用收入。 但是这些“共享模式”背后的利益和意义却超出了这些投资成本,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益分红。要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商家挤破脑袋加入共享的大军。 我是2019年从上海回吉林的,那时上海的共享单车已经穷途末路,摩拜和ofo两大资本的对决也一见高低。 四五年时间,共享单车退出了一二线城市,随之转战三四线城市。 期间,加入共享单车经济运作的就不止摩拜和ofo,滴滴,美团等也混入厮杀的大军,要瓜分资本风投,板块上市,政府合作等带来的利益。

共享交通模式的大佬 都说资本在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从起初的单车共享到发展到了电动车共享。 (三)三四线城市,最后一公里变了味 共享电动车投入市场初衷是解决上下班人群的上、下地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对于像吉林市这样小城市,没有地铁,公共交通工具饱和,那么共享电动车已经超出其最后一公里代步的意义。 而共享电动车在进入吉林市期间,政府相关部门也未曾出台过具体的管理办法。而只是依靠交警的路面检查监督,甚至罚款。

制度不健全下的人盯人模式 当资本运作的利益目的高于城市基本设施,老百姓民生需求时,本来看着绿色健康,环保的交通工具就变了味。 制度管理不完善,配套设施跟不上,百姓安全意识不健全,等着这些共享交通模式的就只有“再遇滑铁卢”。 共享交通工具模式的出现,是社会科技在进步,生活便民模式在升级。但是这其中的“弊”大于“利”,资本和科技共享出来的产物,没有给社会居民生活带来预期的效果。 最后,作为老百姓,还是呼吁政府引入或是投入新便民项目,能从民生实际需求,建立一揽子管理办法,解决老百姓的真正需求,而不是跟风或是只看到眼前利益。

期待安全的交通共享交通工具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