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营销方式主要是以海报,大型展牌等等,而大数据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传统营销模式,在一系列数据支持下,可以让你的营销活动变得十分精准、有效,可以充分提高营销成本和效率。
随着大数据的应用逐渐成熟,其充分地为传统的精准营销赋能,使得营销对象的颗粒度不断变细、以个人为最小单位的精准营销成为可能。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电商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电商平台通过收集平台上所有用户的交易信息和浏览习惯,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不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联,然后再用单一用户的历史数据记录与不同的模式进行匹配,根据结果来推荐新的产品。
精准营销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
基本属性:年龄、男女比例、消费水平、学历等等.....
搜索偏好:热点话题、影视动漫、热门人物、娱乐游戏等等......
兴趣爱好:关注家电品牌、关注服饰品牌、关注箱包品牌等等.....
顾客来源:顾客来源主要是对数据采集后进行位置分析,可以看到客户具体分布在哪。
大数据精准营销中的三种营销模式:
1、受众精准
大数据技术为营销找到更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受众。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清晰的用户画像,了解用户的个性与需求,从而实现一对一的精准投放和服务。
2、成本精准
大数据技术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提升了广告的转化率和回报率,大大节约了成本。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我们能挖掘大量与消费者相关的数据信息, 从中分析出消费者的基本属性、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更加准确地定位目标受众并进行细分。 再运用人群定向技术,精准地向受众投放针对性的广告。 这样的精准投放,改变了以往大范围无目的的广泛投放模式,大大节约广告投放成本,避免浪费。 同时,精准的广告信息往往能主动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更容易使其对产品和服务产生好感,从而大大提高了广告的转化率和回报率。 企业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可最大程度降低营销成本,提升品牌价值。
3、效果精准
运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筛选跟聚合,使精准营销的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我们可以得到清晰的目标受众定位,有效细分人群,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营销效率与广告成本,让广告投出去的结果可视化。
显然,只要积累足够的用户数据,就能分析出用户的喜好与购买习惯,甚至做到“比用户更了解用户自己”。有了这一点,才是许多大数据营销的前提与出发点。无论如何,那些过去将“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口号的企业可以想想,过去你们真的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与所想吗?或许只有大数据时代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更明确。
关于营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企业大多还停留在“营销1.0”时代:即以产品为中心,满足传统的消费者需;进入“营销2.0”时代:以社会价值与品牌为使命,也不能完全精准对接个性化需求;而进入“营销3.0”的数据时代:我们要对每个消费者进行个性化匹配,一对一的营销,让我的服务可以刚刚对上你的需求,精确算清楚成交转化率,完全实现个性化精准营销。
如果能在产品生产之前了解潜在用户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对产品的期待,那么你的产品生产即可投其所好。例如,Netflix在近投拍《纸牌屋》之前,即通过大数据分析知道了潜在观众最喜欢的导演与演员,结果果然捕获了观众的心。又比如,《小时代》在预告片投放后,即从微博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得知其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为90后女性,因此后续的营销活动则主要针对这些人群展开。
而大数据精准营销的核心有三个因素,分别是目标用户的定位、潜在用户的发掘以及用户消费行为的引导。
通过以大数据技术为技术支撑的九一数榜项目,我们了解到,要想通过大数据技术完成精准营销,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用户覆盖
大数据精准营销的第一步就是用户覆盖,而用户覆盖的基础则是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用户行为数据采集通常有三个渠道,其一是自身互联网系统的信息采集,包括各种企业自身的各种互联网产品;其二是大型互联网资讯平台,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渠道;其三是搜索渠道。除了自身的互联网平台之外,其余两个平台通常需要进行合作。
2、用户行为数据分析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是发现目标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大数据落地到广大传统行业的过程中,数据分析能力是传统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环节。数据分析的方式和能力往往决定了数据分析的效果,通常不同行业都有针对性的分析工具,也可以自己开发针对性的数据分析产品。
3、信息推送
信息推送是大数据精准营销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信息推送的形式对于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常见的推送形式包括短信息、传统电话以及互联网方式,目前互联网方式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互联网信息推送通常需要跟具体的平台进行合作,呈现形式往往也比较多样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以上是在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营销需要完成的步骤,但一般企业或机构并不具备单独做精准营销的条件,这就需要找有能力的的大数据平台为企业或机构“保驾护航”。
最后,大数据精准营销需要把握好用户数据的使用边界(注重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否则容易起到负面效果,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