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4月18日至4月24日是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何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肇庆的树,探寻这里的绿色密码。

△伴月路 梁亮 摄
抬眼见绿——绿树下的城市生活
“走一走,一身轻!”早上去星湖边绿道散步是云浮人韦伯来肇庆的“固定节目”。韦伯的女儿在肇庆成了家,一年中总会接他到肇庆住上一段时间。韦伯说,他最喜欢“行星湖”:“这边绿化好,树多不晒,还可以欣赏星湖风景。”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在四季见绿的肇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沉醉在碧海绿意之中。

△星湖西路 梁亮 摄
肇庆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超40%,绿意萦绕,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行道树。它们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具有净化空气、调节局部气候、减轻噪音等功能。同时,它们构筑街景,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骨架,也是最直观的城市印象。

△工农路两边种的高大的白兰树常年绿叶
一路一景一特色,肇庆注重打造城市景观,在钢筋水泥中播撒绿色,为城市居民营造绿色家园。 白兰树、细叶榕、香樟、阴香……一棵棵四季常绿的行道树为肇庆建起一条条绿树“隧道”,绿意充盈,让人顿感心旷神怡。

△正东路两旁的石栗枝繁叶茂 吴勇强 摄

△文明路道路两旁满是连绵的黄花梨 吴勇强 摄
在肇庆的行道树种中,一年四季都有不同花期:春季有黄花风铃木、木棉;夏季有凤凰木、腊肠树;秋季有栾树;冬季有紫荆。可以说,在肇庆,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抬眼见绿,四季有花。

△江滨四路的木棉 罗馨如 摄

△牌坊公园凤凰木 梁亮 摄

△七星岩北门附近绿道的栾树 大勇 摄
美观且各具特色的树木也为周边建筑、风景锦上添花,成为彰显城市气质的载体。 木棉树干挺直,树冠整齐,花开时如烽火满树,极为壮观。阅江楼前的两株高大木棉每逢春日花开如火,“英雄树”遇上“英雄史”,更显阅江楼之气势雄浑与肇庆这片红色沃土的英气与力量。而星湖西堤的紫荆盛放之时犹如锦带蜿蜒,伴着湖光山色,尽显肇庆的婉约与浪漫。

△阅江楼 梁亮 摄

△星湖西堤 梁亮 摄
古树新枝——绿树下的和谐发展
1633年,庆云寺二代祖师在犙和尚在建造莲花庵(即庆云寺)的同时,亲手种下了一株洁白无瑕的白茶花。后庆云寺两度遭火灾,白茶花也被烧毁。然而不久后,在树头地方,老树奇迹般的长出了新芽。

△鼎湖山庆云寺的镇寺三宝之一 ——白茶花树。图源 星湖美美
如这棵白茶花一样,肇庆古树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古树名木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城市“活的文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肇庆全市现有古树3360株(其中500年以上古树27株,300~499年古树255株,100~299年古树3078株),名木5株,古树名木有海红豆、降香黄檀、楠木、土沉香、五月茶、人面子、雅榕、细叶榕、樟树、格木、杉木、木犀、罗汉松等110个树种。

△怀集蓝钟红锥古树群。 伍世锋 摄
目前,全市3365株古树名木均纳入“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古树名木资源网上一张图信息化动态管理,并实施统一编号、挂牌保护。 2019年以来,肇庆因地制宜推进绿美古树乡村建设,鼎湖区蕉园社区便是其中之一。在这里,古树名木随处可见。

△图源 鼎湖发布
社区内的古树林拥有100多年至600多年不等树龄的榕树、五味子、人面子、朴树等,有国家一、二、三级古树10多种,共50多株,绿荫覆盖面积达16000多平方米。 生长了四百多年的木棉树,挺拔嵯峨,与旁边枝叶披纷的榕树相厮守;苍劲古朴的五月茶,抽黄谢绿已度过了数百个寒暑春秋……在蕉园社区,入目皆是嘉树。

△图源 鼎湖发布
在全面保护古树资源的前提下,蕉园社区实施古树公园、绿美家园、绿美古树乡村廊道、四旁绿化等建设。 通过利用海绵城市的渗透技术与原有生态环境相结合,蕉园社区平整了古树林地面,增设小公园,并配套公园运动休闲设施,修缮了凉亭,补充了其他植株。这样既保护了古树林的自然生态,又改善了杂草丛生、杂物乱堆、道路狭窄、难以管理的现象。

△图源 鼎湖发布
古树公园内,上百年的参天古树茂密生长,抬头望到的都是连片的碧绿枝桠,这是百年古树搭建的天然穹顶。 “我们从小就受到老人的教诲,这是村里的‘风水树’,谁也不能砍。”今年83岁的蕉园社区居民梁伯自豪说,即便在动乱年代,村民也全力保护这片树林,“如今由政府来保护,我们更放心了。”

△图源 鼎湖发布
而在四会罗源镇的仁面子古树公园,一棵500多年历史的“仁面子王”伫立在入口处,枝繁叶茂、树影婆娑。它被评为“中国最美古树”,年年开花结果,年产仁面果约500公斤。每年6至7月份,这里的仁面果开始成熟,像是墨绿色的宝石垂挂枝头,这是古树无私的馈赠。

△图源 四会发布
仁面果又叫长寿果,是我国的一种珍稀奇特果品,入药能醒酒解毒,又可治风疹痒痛、喉痛,有开胃健脾、生津止渴等功效,深受人们欢迎。除了鲜食外,仁面果还可制作成干凉果、盐腌仁面等不同风味的食品。 据统计,罗源全镇每年产仁面果120多万斤,有加工作坊10多户。带动就业,促进增收,对于罗源镇村民来说,仁面果是名符其实的致富果。

△图源 四会发布
罗源镇看到了古树蕴藏的能量。下一步,该镇计划抓好两百多棵百年古树的保护,突出“百年寿果”的独有品质,聘请专业机构定期对百年古树进行检查和养护,确保仁面果的优良品质。此外还将谋划发展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图源 四会发布
林下经济——绿树下的致富故事
5年前,怀集洽水镇八洞村村民苏杏球开始种春砂仁,到现在已有春砂仁300多亩,年收入达20多万元。 一颗颗红彤彤的砂仁,装点着山里村民越来越红火的生活。

△图源 广宁发布
在广宁县赤坑镇,砂仁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这里群山环绕,环境优美,是种植砂仁的宝地。 但仅仅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还不够。由于之前种植砂仁的农户比较零散,加上技术不到位,所以砂仁种植的产量偏低、收入也较少。

△砂仁属姜科植物 图源 广宁发布
情况在几年前开始发生改变。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赤坑镇从2016年开始加大传统南药的推广力度,鼓励村民将南药种植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以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做大砂仁种植规模。2017年,秉着在家乡创出一番事业决心的冯惠容成立了广宁县祥景种养专业合作社。

△砂仁是四大南药之一。图源 广宁发布
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原本零散的农户凝聚在了一起。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砂仁种苗并传授种植管理技术,再以市场价回收砂仁果,确保种植户零风险,同时实现规模化销售。 稳定可观的回收价格、方便快捷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周边村民种植砂仁的积极性。目前,祥景种养专业合作社砂仁种植基地总规模已达2200多亩,干果年产值达400多万元。砂仁种植拓宽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

△图源 广宁发布
类似的故事在广宁的树下林间还有很多。推广仿野生灵芝、竹荪、牛大力、金花茶、七星山南药、竹笋的种植,发展森林康养和旅游……近年来,林下经济成为广宁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杠杆。 截至2021年底,广宁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4亿元,林下经济从业人员达10万人,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农户3万人。

枝繁叶茂的绿树下, 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还在发生、继续 这正是肇庆这座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生动诠释。

部分资料来源:肇庆林业 鼎湖发布 西江日报 四会发布 广宁发布 记者、编辑:叶咏欣 |
最新评论